- · 《电影艺术》编辑部征稿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杂志社收稿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杂志社刊物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期刊栏目设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数据库收录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投稿方式[10/30]
影视作品的多元叙事浅谈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叙事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是电影电视和小说创作中很常见的叙事手法,它们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重大命题,宏大叙事往往把宏大的历史事件重现给观众,让观众感受到宏大的历史
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是电影电视和小说创作中很常见的叙事手法,它们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重大命题,宏大叙事往往把宏大的历史事件重现给观众,让观众感受到宏大的历史震撼,个人叙事则往往更加关注小人物的普通生活。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,将使作品呈现出“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有意味的艺术形式”的统一,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统一。
宏大叙事把大场景、大事件摆在人们面前,其震撼力是很强的,给观众的往往是最直观的感受,但不容易把观众的情感代入进去。宏大叙事有其恢弘的气魄,但也有着意识形态的强迫性,它直接表现历史主题,却让个人在历史里面被淹没。如《大决战》之类的反映三大战役的影片。这一类影片,通常都塑造一个炮火隆隆的战场,刻画几个光荣的人物,最后以胜利告终。在这种影片中,个人是渺小的,甚至在《董存瑞》之类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作品中,个人的形象也是模糊的,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符号出现的,只是给观众灌输了一种观念形态。对于个人叙事涉及得很少,现在看来,是很难有一个好的立足点的。没有了好的立足点,影视作品就容易进入创作误区。将个人叙事处理得恰当的宏大叙事就很优秀,如《彼得大帝》、《巴顿将军》,这些都是宏大叙事电影,但它们都突现了个人形象。
个人叙事就是描写人物自身的经历和感受,弱化了时代背景,它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,对于心理的刻画更加深入,如影片《东邪西毒》,这是一部表现人生如翩翩落叶的影片,淡化了宏大叙事,在每个人物的内心展现抉择与遗忘,是典型的个人叙事的影片。但处理不当的个人叙事有着其与生俱来的逼仄与苍白。八十年代后期,出现了很多纯粹的个人叙事的影片,到了第六代导演,他们更加愿意用电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,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,丝毫看不到宏大的历史内容,跟社会生活毫不相干,如《绿茶》等影片,基本抛开了历史内容,躲进自己的个人天地,抒发自己的小悲苦。而处理得好的个人叙事的影片,如《阿甘正传》,虽然讲的是个人,但从中可以看到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史。
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叙事,使得个人的个体形象成为历史标本。我们知道,要研究历史的演变,最主要的就是看标本,有了标本,研究起来就有了一个根据。把个体形象作为标本,从而使历史获得了生命,不但展现了个体人物的内心世界,还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。电影《活着》讲的就是历史洪流下的小人物一生的经历。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,福贵一家经历的动荡,在电影里化成一步一步的遭遇,在时代的烙印下,福贵一家艰难地生活。影片选取福贵一家作为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中国人民的一个缩影,从个人叙事的角度来引发宏大叙事,是对“人”的平视。韩国影片《孝子洞理发师》是典型的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叙事的影片,这是一部反映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剧情片,风格温和而平缓,两个小时的影片,虽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高潮爆发点,但是小人物细腻的情感始终贯穿全片。此片的结构和讲述方式,与张艺谋的电影《活着》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把最底层平常人的生活与跌宕的社会洪流相结合,把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相统一,在一种平和的叙事中,将整个故事的张力一点一滴地凸显出来。两部影片都是平视眼前的生活,平视着宏大的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生活。
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是相辅相成的,二者皆不可或缺。没有了宏大叙事,事件的叙述便没有了大的背景,人物的生存会很苍白。而同样的,没有了个人叙事,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便没有了一两个典型的个体当作代表,勾勒不出个体人物的形象,也就没有了典型的事例,不具有说服力。宏大叙事作为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,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,而当个人叙事与它结合时,宏大叙事的表现就找到了一个立足点。这时,个人叙事就成为宏大叙事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个人叙事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宏大叙事。反过来说,宏大叙事也为个人叙事提供了良好的叙述空间和时代背景。所以,宏大叙事角度下的个人叙事,是承袭了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双重优点的,其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是非同一般的。《孝子洞理发师》的故事背景,是韩国政治最为动荡的六七十年代,好像当时整个世界都很动荡,政治思想异常活跃。总统被称呼为“爷爷总统”,人们随意地谈论政治。在这部电影里,夫妻关系、父子关系、朋友关系,甚至是总统与理发师的关系,无一不是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叙事。影片主人公汉墨是个性格质朴的小市民,与《活着》里大起大落、大悲大喜的福贵相比,他要相对幸运一些,他在青瓦台附近离总统府不远的地方开着一个小理发店。在处理夫妻关系上,他用选举需要“超过半数”的基本原则说服了怀孕5 个月的老婆生下了儿子,因为他从朋友那里听来“四舍五入都可以修改宪法呢”。反抗队伍游行的那一天,他用小车推着即将分娩的妻子在游行的队伍里穿梭。在4 月19 日这个历史时刻,他的儿子纳安降生了,把个人叙事置于宏大的历史洪流之中,使观众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。汉墨没有文化,大字不识几个,更不用说什么政治认识,在政治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,随波逐流,但却与很多人一样,有着盲目的政治热情,在家里悬挂着总统的画像。朋友们见面就谈政事,填选票时,填错了可以用口水涂了再填。他无条件地相信国家的一切都是正确的,即使在别人都指责选举不公时,他还可以跟着所谓有“政治头脑”的邻居混在一起,在总统选举中作弊,吞下选票。盲目的政治热情曾经弥漫在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各地,这一点很有代表性。接着,一次意外的“间谍事件”,使汉墨受到了总统的表彰,他稀里糊涂地成为了总统的御用理发师,从此他的生活比起正常人来,多了一丝涟漪,甚至有幸参加总统的私人会餐。但是当他真的要面对自己曾豁出命去支持的政治领袖时,喜悦感和满足感却在瞬间崩溃、退却,取而代之的是“伴君如伴虎”似的传统惶恐,这种来自权力阶层的巨大压迫,甚至让他一回到家就瘫倒在地。不用对当时的社会概况有过多的描述,单从小人物汉墨的言谈举止就能看出来当时的社会背景与风气。
文章来源:《电影艺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dyyszzs.cn/qikandaodu/2021/0518/9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