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电影艺术》编辑部征稿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杂志社收稿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杂志社刊物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期刊栏目设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数据库收录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投稿方式[10/30]
【艺术】一代名伶魏长生 ‖ 李刚明 刁觉民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欢迎关注“方志四川”!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212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代名伶魏长生 李刚明 刁觉民 清嘉庆七年(1802年),四川省金堂县治城厢城外的绣水桥畔
清嘉庆七年(1802年),四川省金堂县治城厢城外的绣水桥畔,陡生一处硕大坟莹,南来北往的人们都称之“皇姑坟”,以致两百多年后的今天,一些人不知墓中人的真正姓名,却大都知道那是一个“皇姑”。
这“皇姑”不是别人,就是名噪一时、红遍天下的一代名伶戏曲表演大师魏长生。
魏长生(1744一1802年),字婉卿,四川金堂人。因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,故人称魏三。清朝时,知其大名者少,而称其魏三者多。魏长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表演艺术大师,也是川剧之父。他与川剧艺人一道,对川秦腔进行了艺术表演革新,将胡琴用于川秦腔之中,月琴副之,并使用梆子、唢呐等乐器,将部分昆词改唱梆子或吹腔,合于丝竹,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川秦腔。少时即随陕班去陕地学成的秦腔,融合川陕两地的戏曲艺术元素,也逐步使他的唱腔更接近川剧弹腔。
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,魏长生再次进京,相较于之前进京的表演平平,这次他带领陈银官等一干徒弟再次前来,可谓是做足了功课。他搭秦腔戏班“双庆部”,以《滚楼》一剧演出,赢得万人空巷之佳誉。
《燕兰小谱》载:“京班多高腔,自魏三变梆子腔,尽为靡靡之音矣。”又载:“以《滚楼》一剧,名动城,观者日至千余,六大班子为之减色……凡王公贵位,以至词垣粉署,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。一时不识魏三者,无以为人。”他花旦戏做功细腻,唱词通俗易懂,加之腔调婉转清丽,声色魅人,再伴以胡琴、月琴,合于丝竹,繁音促节,声情并茂。他创男旦装扮,装包头改为梳水头、贴片子,创造踩高跷技艺,极尽展现女性袅袅娉娉、婀娜多姿之风情。
在“双庆部”演出地京师四川会馆,每日里歌舞升平,达官贵人络绎不绝。一日里,会馆一间包厢来了两位气度不俗之人,一男一女尽心欣赏着魏三表演,他那举手投足更是引起女观者啜泣不已。
这二人正是当朝皇帝乾隆和他的一位爱妃。乾隆皇帝与其爱妃育有一格格,名曰和硕。小格格乖巧伶俐,深得二人欢喜,视若掌上明珠。却不料半年前香消玉殒,皇妃悲伤连连,终日寡寡郁欢。乾隆皇帝便携爱妃微服出宫,一为排遣爱妃愁郁,二为魏三名声所动,来到四川会馆,一睹魏三风采。这乾隆皇帝也是风雅之人,棋琴书画、歌词诗赋也算通晓。二人看着舞台上扮作辽邦公主的表演,愈发觉得这辽邦公主就像是自己刚逝去不久的和硕格格,那神采、那模样惊人地相似。演毕,乾隆皇帝召来魏三,当即由爱妃收为格格,作其“干女儿”。次日,魏长生奉旨扮作辽邦公主妆束,进宫向皇帝、皇妃谢恩。至此后,民间便尊称魏长生为“魏皇姑”。
魏长生的一生,充满传奇。清乾隆九年(1774年),四川金堂城厢镇一魏姓人家又添口丁,一家人却高兴不起。多病的父亲望着家徒四壁的窘境,无奈强撑起瘦弱的身子外出奔劳,终因疾劳而死,一家几口的生计全靠母亲寻些零活维系。在他十岁时,其母也撒手人寰。从此,魏三就混迹于街头流浪儿群,拾破烂、吃“百家饭”,备尝生活的艰辛困顿。为混口饭吃,也跟随在成都周边演出的民间戏班子学戏跑场,虽机敏灵秀,但技艺不见增长。
那时民间戏班,吃的就是“江湖饭”。走南闯北免不了颠沛流离,还时而受到一些当地霸匪的欺辱。为了生存,戏班中人就加入盛于川陕一带名曰“啯噜子” 的江湖组织。
文章来源:《电影艺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dyys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419/8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