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电影艺术》编辑部征稿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杂志社收稿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杂志社刊物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期刊栏目设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数据库收录[10/30]
- · 《电影艺术》投稿方式[10/30]
24年前,这部电影重新定义了“暴力美学”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在电影领域,有一种将暴力的动作场面“仪式”化、并以美学方式呈现的创作手法。这种极具符号化的电影艺术形式探索,正是所谓的“暴力美学”(AestheticizationofViolence)。 暴力美学
在电影领域,有一种将暴力的动作场面“仪式”化、并以美学方式呈现的创作手法。这种极具符号化的电影艺术形式探索,正是所谓的“暴力美学”(AestheticizationofViolence)。
暴力美学起源自美国,成熟于香港。上世纪80年代,吴宇森的“英雄系列”令这一泛审美影像概念深入人心,成为“暴美”里程碑式的存在。双枪、白鸽、慢镜头……这些标志性元素,构成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电影宇宙。
作为最早被贴上“暴力美学”标签的导演之一,吴宇森曾以一部《喋血双雄》震惊好莱坞,被《时代周刊》评为“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影片”之一。
这部电影的成功,也为吴宇森进军好莱坞创造了契机。1997年,51岁的吴宇森不负众望,拍摄了一部极具“港味”的好莱坞暴美动作大片——《变脸》(Face/Off),艳惊四座。
《变脸》让吴宇森折桂第24届美国电影电视土星奖“最佳导演”大奖,奠定了他的暴力美学宗师地位,也让北美观众首次感受到了好莱坞大片中的东方美学。
24年过去了,这部影片积攒了大量观众基础及优秀口碑——豆瓣33.6万人打出8.5分、好于97%动作片,是一部经受了时间考验、且具备一定含金量的经典影片,十分值得一看。
《变脸》一片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,汇集尼古拉斯·凯奇(NicolasCage)、约翰·特拉沃尔塔(JohnTravolta)两位实力派大咖,卡司很强大。
在这部影片中,两人的对手戏尤为精彩,举头投足间尽是演技。“两个男人一台戏”的极致打斗对峙,精彩到让人挪不开视线。
值得一提的是——在沦为“烂片之王”之前,凯奇叔的演技可真不是盖的!
凭借着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,他承担起了整部影片中的大部分“颜艺”表演,表情包频出。24年后的今天,我们依旧能拿来调侃玩味,十分有趣。
作为一部商业片,《变脸》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好莱坞动作片一贯的非黑即白、善恶分明的剧情模式。
放在现在来看,故事不免有些俗套单薄。但在当年,它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脑洞之作。
影片故事里,尼古拉斯·凯奇饰演了一名无恶不作的犯罪分子,名叫特洛伊。和好莱坞大片里的所有反派一样,他也有一个毁灭城市的“梦想”。
和特洛伊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,正是约翰·特拉沃尔塔所饰演的联调探员——亚瑟。
8年前,心狠手辣的特洛伊密谋暗杀亚瑟,却失手夺去了他儿子的生命。两人自此结下梁子,彼此水火不容。
在一次针对特洛伊的抓捕行动中,亚瑟好不容易将其捉拿归案,却因力道过猛,造成了特洛伊负伤昏迷,眼看就要成为植物人。
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,特洛伊一伙已将一颗杀伤力巨大的毒弹藏匿,随时都有引爆危险。
特洛伊昏迷后,知道这一线索的只有他的弟弟。为了查到炸弹所在位置,亚瑟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——和特洛伊换脸,混入监狱,套出炸弹位置。
正在一切都在按着亚瑟计划进行之时,昏迷不醒的特洛伊突然意外苏醒了。
他如法炮制地换上了亚瑟的脸,改变了自己的声线和体貌特征,从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摇身一变,变成了一个如假包换的探员。
就这样,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彻底改变。在肉眼难辨的皮囊包裹下,内心的善被恶压制着,恶被善隐藏着,混沌不清。
在解决掉知晓此次“变脸”计划的三人后,除了身体里潺潺流淌的血液外,再没有任何人知道两人的真实身份,包括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。
看着坏人登堂入室,身陷囹圄的亚瑟彻底坐不住了。他逃出了海上监牢,准备和宿敌特洛伊来一场殊死之战,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面孔与身份。
吴宇森的电影永远少不了华丽的枪战、飞舞的白鸽、手持双枪的英雄,以及像诗一样曼妙的慢镜头。
这是属于一位导演的浪漫,更是属于观众的一场华丽视听盛宴。当冷冰冰的暴力邂逅有温度的浪漫美学,鲜血亦会像玫瑰般绽放,美丽而又危险。
文章来源:《电影艺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dyys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0425/840.html